涪陵榨菜收购四川两家豆瓣酱公司,卡夫亨氏成立食品孵化器,百事旗下果汁品牌Naked推出零食棒 | FoodPlus Weekly
这是FoodPlus推出的第33篇Weekly·周报
声明:本文为FoodPlus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榨菜公司也要进军的酱料行业,看起来机会不错
百事旗下果汁品牌Naked推出零食棒,而被家乐氏收购的蛋白棒品牌RXBar将战场拓展到了坚果黄油零食
卡夫亨氏宣布成立孵化器,致力于创新食品消费品牌业务
本周FoodPlus共有三条资讯,思考点:
1、涪陵榨菜也要卖酱料了,这个看似传酱料行业还有什么创业机会?
2、为什么Naked Juice会进入零食棒市场?零食棒市场有多大?Naked 新品跟RXBar有什么区别?RXBar进入坚果黄油市场是基于什么考虑?
3、卡夫亨氏为何成立孵化器?这个孵化器的模式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食品大公司成立孵化器的启示?面试巨头的孵化器支持,创业公司该如何选择?
1、榨菜公司也要进军的酱料行业,看起来机会不错
撰文:崔绮雯
信息来源:经济观察网、Euromonitor、海天味业集团财报
上周,涪陵榨菜一口气收购了两家酱料公司,1.9 亿买了四川恒星,4000 万买了四川味之浓。两家公司都主打「川味」菜系的复合调料,例如火锅底料、川味豆瓣酱等。
虽然营收看似不错但盈利水平都很低,恒星 2017 年收入 8571.54 万元, 盈利 196.37 万元,味之浓收入 4026.44 万元,亏损 216.63 万元。
四川恒星的下饭酱,主打的还有非常川式的郫县红油豆瓣酱(图片来源:四川恒星)
意思很直接:涪陵榨菜考虑的不是财务投资,收购的公告里面,收购意图也写得很明确:「丰富其产业链结构……增加公司产品广度和深度」,这家全国最大的榨菜公司,正在赌调料细分市场后续增长。
撇开主流调味品酱油和醋,从细分的复合调料里寻找创业机会,目前看起来还是可行的。
根据 Euromonitor 的数据,目前中国调料品市场 63% 销售都来自于酱油产品,产品差异化并不大(倒不如说消费者对于酱油味道的地域异不大),酱油产品主要拼的是经销商渠道和供应链的成熟度(中国的黄豆主要靠进口,成本很收到进口价格影响),这对于初创公司来说并不是好事。
中国酱油行业市场份额情况(图片来源:信达证券研发中心)
但机会在于,无论是酱油,还是更大的调料市场,发展到现在依然集中度非常低,头三名公司海天、美味鲜和李锦记仅仅占据 20% 的市场份额而已。对于初创公司来说,复合调味品创业可能有更多的发挥空间。
从口味上讲,年轻消费者正在要求产品更加便捷和简单,例如针对某一个地域口味的产品,如川湘味菜品、快速调制粤菜口味,甚至是配合烤箱使用的烧烤调调味品,竞争目前并不激烈,而且随着年轻消费者把下厨作为「提高生活品质」而非「填饱肚子」的行为模式影响下,新的复合酱料,还能综合搭配「健康」、「美学」风潮走高端化的可能。
辣酱品牌「饭爷」的全系列(图片来源:亿邦动力网)
我们目前也已经看到了一些零星冒出头的例子,例如歌手林依轮做的辣酱品牌「饭爷」,价格高达 40 元一瓶,是老干妈的三倍有余,2017 年的目标是年销量 5000 万元。例如还有主打南昌口味的「万方圆酱」,如用鄱阳湖的草鱼制成的香辣鱼酱和原味酒糟鱼酱,一瓶最高卖到 89 元。
包装上考虑,因为下厨做饭次数减少和家庭规模缩小,与传统调料区别的小包装、适合物流配送的新调料,也是可以在产品中加分的差异化点子。
国家监管也带来了不少机会和挑战。去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调味品,从泡菜到酱油的安全规范,食品安全管控越来越严,小型调味品企业要达到标准,可能面临更大的压力,当然,如果技术实力不错,主打「安全」「健康」的新口味酱可能也是一个不错的思路。
2、百事旗下果汁品牌Naked推出零食棒,而被家乐氏收购的蛋白棒品牌RXBar将战场拓展到了坚果黄油零食
撰文:Tracy
信息来源:foodbev、fortune、fooddive
Naked Juice是一家创办于1983年的企业,在2007年被PepsiCo收购被全资控股。这个有着三十几年历史的品牌,一直以冷压果汁和果昔饮料为主,并成为该细分品类的市场领头羊。此次推出了3款水果坚果素食棒,正式涉足零食棒品类。
Naked品牌推出的零食棒新品(图片来源:foodbev)
而在2017年底,创业于2013年的蛋白棒品牌RXBar 10月被家乐氏以6亿美金收购,玛氏11月收购了创立于2004年的零食棒品牌KIND Healthy Snacks的部分股权。这些消息无不暗示着零食棒市场的规模巨大。
有多大呢?Mordor Intelligence的报告显示,全球零食棒的年复合增长率6.7%,其中美国是全球最大的零食棒市场,占了近42%的份额。最直接的可以看到,国外网站Candy Industry2018年1月23日发布的2018全球糖果百强榜上,KIND Healthy Snacks排名跃升27,销售额达46亿人民币,成为零食届发展最快的企业之一。
零食棒市场的增长,源自消费者越来越强的健康意识,零食棒生产商也在以健康、清洁、营养等为卖点。
美国市场零食棒各产品营收规模数据(图表来源:Mordor Intelligence)
零食棒市场一般以配料和类型来做区分,例如能量棒、水果棒、格兰诺拉麦片棒、营养棒。在竞争已经很激烈的零食棒市场,Naked作为新入者,产品又有什么特点?需要冷藏的食品通常会被认为新鲜度更高,消费者也越来越为这种新鲜健康买单。
Naked零食棒以水果蔬菜为重点,并且在冷藏区出售。做出这种产品差异定位,将Naked核心的冷藏果蔬汁领域优势延伸到一个新的领域,是一种基因延展性创新。而且,具有大公司资源、规模和品牌的帮助,新进入的零食棒领域又具备足够的市场容纳空间,从这个角度分析,Naked零食棒将在不久的未来给零食棒市场带去不小的冲击。
家乐氏收购的零食棒品牌RXBar(图片来源:RXBar官网)
那么, RXBar又是怎样的零食棒产品呢?从它独具特色的简洁包装种可窥一二。蛋白、坚果、水果,不用下脚料,这是款干净的蛋白棒产品。也正是这款包装,让RXBar成为网红,引发社交媒体晒图热潮,让它从小作坊走进大零售商渠道。扩展坚果黄油零食市场,RXBar的策略跟Naked相似,坚果是RXBar的核心配料。
天然坚果黄油在早在2015年就被认为是下一个食品趋势,而在2016年坚果黄油初创企业Justin’s被荷美尓公司以2.86亿美元收购。
RXbar品牌推出的坚果黄油产品(图片来源:bakery)
之前FoodPlus曾报道过,食品巨头泰森通过投资Beyond Meat、Memphis Meats,正在把自己定位为一家“蛋白质”企业。而Naked和RXbar在核心优势基因上创新延展,在强化提供新鲜健康的定位。在核心优势上做创新延展,品类界限越来越模糊。
那么,对于食品创业公司来说,基于“品类创业”还是“基于人群”创业有什么不同,有什么侧重?欢迎大家报名本月上海小饭局,一起来交流讨论。
3、卡夫亨氏宣布成立孵化器,致力于创新食品消费品牌业务
撰文:Sean
信息来源:Springboard官网,FoodDIVE,Business Wire
(图片来源:Springboard官网)
美国知名的食品消费品巨头卡夫亨氏宣布成立名为Springboard的孵化器,致力于帮助创新性的食品消费品创业品牌。
根据FoodDIVE的报道,卡夫亨氏的Springboard孵化器重点关注“自然&有机”,“精品&手工”,“健康”,以及“实验性”的品牌( Natural & Organic, Specialty & Craft, Health & Performance and Experiential brands)。
卡夫亨氏食品孵化器选择产品的标准(图片来源:Springboard官网)
据Springboard项目总经理Sergio Eleuterio所言,卡夫亨氏想要发掘“能开拓新品类”的品牌,以此建立“食品创业者的关系网”来改变食品行业的未来。
我们研究了Springboard的孵化器模式,据Business Wire的报道,Springboard支持其孵化公司的创始人保持对公司业务的全面决策权,但会依托卡夫亨氏在市场,渠道,消费者洞察等层面的资源和专业积累,为孵化公司提供支持。
其具体业务模式包括:针对较成熟品牌的合作计划(partnership),针对初创期团队的孵化计划(incubator),以及创业阶段品牌的加速计划(accelerator)。
卡夫亨氏孵化器的孵化类型(图片来源:Springboard官网)
具体运作层面,Springboard目前已经在芝加哥启动了一个为期16周集中孵化计划,目前正在项目招募阶段。据Springboard的官网宣称,除了提供来自卡夫亨氏专业化的指导,申请公司还有机会直接得到资金支持——一旦通过加速计划申请,公司即可获得50,000美金支持,而在孵化计划中,还有机会再获得额外的50,000美金。
而加速计划中,Springboard目前已有的合作品牌包括可替代蛋白品牌BOCA,致力于提供美味速冻食品的DEVOUR,创新果冻零食品牌Jell-O等。
卡夫亨氏孵化器已经合作的品牌(图片来源:Springboard官网)
根据Springboard官网的介绍,Springboard团队目前有8位成员,主要由来卡夫亨氏的从业人员构成,具有包括联合利华,百威英博等快消巨头的从业经历和专业的食品科学的学术背景。值得关注的是,团队成员此前的职能多为市场和R&D,然而并没有专业做过投资或投后管理的人员。
我们会持续关注和追踪Springboard孵化器后续的动态及其孵化公司的情况。
食品消费品公司成立孵化器已有较多案例:2017年夏天雀巢就投资成立了加速器,专注食品和农业创业公司;我们此前关注的百事也已举办过食品创业公司的孵化计划[链接],Kellogg,Conagra,Campbell 等成熟的食品公司相继办理了类似的计划;一些成功的创业公司包括Chobani等也建立了自己的孵化项目。
出于对自身传统业务下滑的担忧,以及巨头内部创新成本高,周期长的问题,以孵化器或战略投资的方式发掘创新的团队建立新的产品和品牌,进而进入新的领域,获得持续的品牌创新生命力,似乎是眼下不少大公司都在思考的一个解决方案。
相较于成立战略投资部而言,孵化器的业务模式意味着更深度的业务支持——对大公司在各个层面资源积累及专业化的体系输出有更高的要求。相应的,被孵化的公司也在一般的财务投资之外得到更多的资源和经验。
当然,孵化器的建设和运营成本都不低,比起YC这样专注的孵化器,大公司在自身复杂的业务之外开辟一个专注且专业的团队或部门,同时又要具备项目筛选,专业孵化指导,资源对接,投资组合管理等各个方面的专业技能,其难度并不比成立一个专注新业务的内部创新团队低。
如果平衡好两边业务,同时又能充分发挥协同效应,是这类大公司建立孵化器必须要妥善解决的问题。
我们发现,当前一些大公司所建立的孵化器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将其剥离出来的意思——无论是品牌,还是人员结构,都相对在做一些“去大公司化”的尝试;在提供足够的资金和资源支持的前提下,让孵化器本身独立运作,给其团队自由的空间和决策权,但又能在利益上达成一致,这似乎是一条可行的路。
对于创业公司而言,拿到知名公司的钱,又能获得背后的资源,似乎是非常好的事情;而且相比于传统的财务投资机构,同属一个行业的大公司往往更能提供专业的经验和指导,对早期的创业公司来说可以避开很多“坑”。但从大公司的角度考虑,对于成功的孵化公司,收购才是其最终归属——尤其是对有着业绩压力的上市公司更是如此。
找到一个好的团队,导入资源和经验,帮助其发展,最后收入自己怀中,对大公司而言,这明显比单纯做财务投资占一些股份,等着上市退出具有更高“性价比”。如果创业团队想要快些成功,把公司卖掉,然后过安稳日子,这似乎是个不错的路;但如果要最大程度保持创始团队的自主性,独立发展,自己做一家大公司,那么加入这些孵化器之前,创始人就应该再多考虑一些。
关于第六期FoodPlus·小饭局的预告以及预报名通知
主题:《食品消费品是选择基于某个细分品类创业,还是选择基于某个窄众人群创业?》
时间:2018年3月24日(周六)或2018年3月25日(周日)
地点:上海(具体地址以及时间待通知)
人数:30人以内
费用:RMB 269元/人
报名方式: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小饭局报名页面
Weekly·周报是FoodPlus每周推出的文章栏目,主要盘点过去一周食品创业领域重要事件以及食品领域可能存在的发展趋势,并对这些事件和趋势加以解读,从而让食品创业者们及时了解行业动态、掌握可能存在的变化,一般情况下每周一上午更新。
更多FoodPlus文章精选阅读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
点击阅读原文预报名第六期FoodPlus·小饭局